把脉,是中医诊病的核心手段之一,古人称之为“切诊”。可别以为只是轻轻一摸手腕那么简单,真正的把脉,是对整个人体状态的深度读取。《黄帝内经》作为中医的经典之作,在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中,就把脉诊的位置和内在联系解释得非常精细。尤其是“寸关尺”三部的位置、左右手的不同、脉位的内外前后上下之分,全都有讲究,关系到五脏六腑、气血运行、身体前后上下各处的健康状态。
《内经》说“尺内两旁,则季胁也”。简单点说,就是尺部的里面和两边,对应的是两胁之下的位置,古人称这叫“季胁”。“尺”指的是手腕靠近小臂这段区域,一只手有左右两个尺部。中医讲的“内外”,并不是指身体里和身体外,而是相对来说的,“里”是靠近身体正中线,“外”是靠外侧。尺部里侧管腹部,外侧主肾,两边则主两胁。所以,一个小小的尺部,就已经能反映腹部、肾脏和胁肋的情况。
再往上一点,是“关部”,也就是手腕横纹处。左关外候肝,关内候膈;右关外候胃,关内候脾。这是怎么来的?肝藏在右胁肋中,位置偏左,所以左关外对肝有反应。膈指的是膈肌下的脏腑空间,也在这一区域。脾和胃为中土之脏腑,右关内候脾,外则候胃。这里特别指出六腑中单讲胃,是因为所有脏腑的气血,都依赖胃气来生化和输布。五脏之气虽各有所主,但气血的根源还是来自胃,所以中医讲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并不是一句空话。
寸部,也就是最靠近手掌的地方,是诊呼吸和心胸功能的重要部位。右寸候肺与胸中宗气,左寸候心与膻中。宗气是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脏功能之本,肺主气,心主血,两者交汇于胸。寸部的内外之分,也能分别反映这些情况。中医讲“心为君主之官”,而“膻中”为“臣使之官”,一个主指挥,一个主执行,合起来影响着气血运行、精神状态以及呼吸循环。
除了“内外”之分,还有“前后”的概念。《内经》提到“前以候前,后以候后”,就是说,脉位的前方可以看身体前面,比如胸腹;后方可以看身体后面,比如背腰。这个前后,不是只在手腕上做文章,而是通过人体经络的连通关系,把脉象信息反映到整个人的前后躯干。比如尺部前方主腹,后方主腰;寸部前方主喉,后方主背。这个层层关系,是古人对脉象感知的细腻体现。
最妙的还在“上下”之分。上竟上,指从寸口往上延伸到鱼际,也就是大拇指根部这一块,能看出胸部、喉咙等“上焦”的情况。下竟下,指尺部往下到肘窝,甚至延伸至大腿、膝盖、脚部,也就是“下焦”的范围。一个人手腕上的脉象,竟能对应到足部和腰腹,正是因为经络通行于上下,气血运行于四肢,脉为气血所成,变化自然随之反映。
从整段经典可以看出,中医的诊法,是把身体看作一个整体,经络相连,气血流通,脏腑有序。手上的寸关尺,不是静止的区域,而是一个观察全身的窗口。内外前后上下六个维度,全都藏在这三寸之间,所谓“脉体之六合”,正是中医之智慧的缩影。把脉不是玄学,而是一种高度精密的人体感知艺术,既要手的灵敏,也要心的明察,更要知识的积累。
所以,别小看医生摸一摸手腕这一动作,三指落下的,不是随便感受跳动的频率,而是在探查一个人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,判断气血是否协调,识别疾病的来源和趋势。这正是中医诊法的魅力——以简御繁,以微知著。只要肯深入学习古人留下的这些智慧,就能从一条脉象中,看见一个完整的人体世界。
长胜证券-炒股平台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网址-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