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7年,袁世凯陷入了一场令人头疼的难题。慈禧太后突然提议将自己的侄女嫁给袁世凯的宝贝儿子——袁克文。这个消息一传来,袁世凯原本该感到无比的荣耀,却偏偏深感苦恼。他开始彻夜难眠,食欲全无,每日为此事伤透脑筋,辗转反侧,琢磨着如何婉拒慈禧的这个提亲请求。
众所周知,古代中国的婚姻讲究“门当户对”,尤其在官宦家庭中,婚姻往往是政治联姻的工具。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,他们对汉人有着天然的优越感,往往不屑与汉人结亲,生怕影响到他们所谓的“纯正血统”。这种态度虽然没有明文规定,但却早已成为一种潜规则。因此,在清朝历史上,皇家与汉人联姻的例子极其稀少,即便是王爷的儿子,也很少娶汉族女子,而皇家的女儿更是难以下嫁给汉族官员,怕是“失了身份”。即便是曾国藩等大功臣,尽管拯救了大清,皇帝依然没有将满族女子嫁给他或他的子嗣。
慈禧太后虽然一直瞧不起汉族大臣,但在大清日渐衰落,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汉族大臣渐渐掌控了军政大权。慈禧不得不依赖这些人以稳固大清政权。然而,在1895年,八国联军的入侵让清朝的政权岌岌可危,而汉族大臣开始逐渐显露出独立倾向,提出“东南互保”来与中央政府对抗。慈禧意识到,大清的传统体制已不再稳固,必须培养一支新军以应对这一局面,因此开始寻求与袁世凯这样的年轻新兴力量结盟。
展开剩余77%袁世凯,此时已经是慈禧在朝中的亲信,慈禧打算通过将侄女嫁给袁世凯的儿子来拉拢他,以便对抗汉族大臣的势力。根据常理,这样的提亲对于袁世凯而言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,但袁世凯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兴奋的迹象,反而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焦虑。
此时,慈禧太后将目光投向了袁世凯的次子——袁克文。袁克文的长子袁克定因为年少时骑马摔伤,留下了终身残疾,这使得慈禧无法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。袁克文则是袁世凯与三姨太金氏所生,金氏是朝鲜人,在袁家并未得到过高的重视。为了避免金氏和她的儿子受到冷落,袁克文从小便由大姨太沈氏抚养,沈氏十分宠爱他,把他视如己出。而袁世凯对袁克文寄予厚望,认为他是上天赐予的宝贝,必定成材,寄托了极高的期望。袁克文不负重望,勤奋学习,博古通今,才学出众,且外貌英俊,常常引人注目。作为袁世凯的骄傲,袁克文自然成为了许多家庭希望嫁女的对象。
然而,袁世凯心中却充满了不安与顾虑。尽管袁克文才子风流,名声显赫,但他所处的大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的腐朽政权,内忧外患不断。孙中山及革命党早已扬言要推翻清朝,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口号已深入民心。如果此时袁世凯与慈禧太后联姻,不仅对他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,反而会让他背负起“慈禧党羽”的污名,给革命党提供了攻击他的口实。而且,袁世凯心里清楚,慈禧提亲并非出于真心的合作,而是有着更深的目的——一方面,她想通过婚姻笼络袁世凯,另一方面,则是希望通过婚姻让侄女监视袁世凯的动向,防止他有任何叛变的举动。
此外,袁克文的私生活也颇为不检点,常常出入青楼,沉迷于享乐。如果此时他与慈禧的侄女结婚,如果他有任何风流行为,可能会给袁世凯带来极大的麻烦。更严重的是,若袁克文染上性病,可能会给太子妃带来不小的麻烦,这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。
考虑到这些风险,袁世凯决定拒绝这门亲事,但他又不敢直接反驳慈禧,只能找借口说自己的儿子已经有婚配。慈禧虽然心中不满,但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,已经进入了20世纪,这样的拒绝并不会太过尴尬,因此她也没再强求。
然而,袁世凯并不敢掉以轻心,他怕慈禧日后改变主意,于是便安排袁克文迅速娶了天津富商刘尚文的女儿刘梅真。刘尚文虽是商人,但背景显赫,曾担任过清朝驻外使节,与袁家十分匹配。袁世凯希望借此婚姻稳住自己与外部的关系,并确保未来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保持有利地位。
然而,袁克文的恶习并未因此改正,仍然纵情声色,屡屡与妓女纠缠不清。甚至有一次,他在出差途中与青楼女子叶丽侪缠绵悱恻,直到被父亲发现。袁世凯对儿子极为失望,甚至一度表示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,但最后又因叶丽侪“孝敬父亲”而心软,答应接纳这名女子。叶丽侪进了袁家,结果不久后就开始威胁袁克文,如果他不与她保持关系,就将此事公之于众。袁克文最终只能与父亲共享这名女子,最终引发了更多的家庭矛盾与丑闻。
袁克文的生活逐渐走向了堕落,他一度依赖父亲的权力和财富,直到袁世凯去世后,袁克文的生活变得日益困难。此后,他开始依靠书法和卖字画为生,穷困潦倒,最终于1931年去世,享年仅42岁。
参考资料:
《袁克文传》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忠和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证券-炒股平台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网址-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